热血写忠诚 丹心铸品性——评大型原创话剧《王荷波》
王荷波是谁?
相信不是很多人都能记起这样一位牺牲于90多年前的英雄先烈,这位1922年加入共产党的革命先驱、中国工人运动早期的杰出领袖、中国共产党第一届监察委员会主席。
王荷波出生于福州,父亲是文笔小吏,薪水微薄,由于家境贫寒,他早年只读过两年私塾。被迫离家谋生后,他辗转各处,当过水手、工匠,受尽了资本家的压榨、剥削。十月革命后马克思主义进一步传播,是革命真理和新的社会理想给了他人生希望。从投身革命到英勇牺牲,王荷波11年的革命历程,在艰苦卓绝中度过,他以对革命理想的坚定信仰,对党的事业的绝对忠诚,完成了顽强奋斗、清正廉洁、无私奉献、鞠躬尽瘁的一生。
现存的有关王荷波的历史资料并不多,但是先烈的业绩、品格、精神不应该被今人遗忘、被历史埋没。将其正直、勇毅、无私、伟岸的形象立于话剧舞台之上,让今天的人们理解一个真正的共产党人的坦荡襟怀和高尚境界,这是当代文艺工作者应当完成的艺术创作。大型原创话剧《王荷波》(编剧赵瑞泰、导演傅勇凡)的立意,既有对革命先烈的真情讴歌,也有抚今追昔、教育启迪后人的现实观照。此剧截取了王荷波政治斗争的几个惊心动魄的场面,再现了他从普通工人到革命者、到党的重要领导人的人生历练,以及他可歌可泣的英雄壮举。
其一,话剧《王荷波》致力于在历史环境和时代氛围的复原中,展现主人公对革命工作的全心投入,以及对党的事业的无限忠诚。本剧表现了建党初期、大革命时期和革命陷入困境三个不同时期王荷波的生平业绩,他多次处于危难、凶险之境:1920年他领导浦镇机车厂(南京浦镇车辆有限公司前身)工人大罢工,成立工会,维护工人阶级切身权益,同不拿工人当人的洋人资本家进行坚决斗争。在资本家企图复工的火车行驶过来的时候,王荷波带领工人卧轨拦车。罢工运动被残酷镇压后,王荷波不得不转入上海进行党的地下工作。
北伐战争时期,他策反海军军舰向反动军阀开炮。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发生后,很多人流血牺牲,一些人软弱叛变,但是王荷波从未计较过个人得失,也从未考虑过一己安危,他沉着冷静,视死如归。党组织把他派到北京之后,他推动农村暴动,继续探索革命路径,直至被叛徒告密,被捕入狱,受尽酷刑,但是他始终坚贞不屈,直至英勇牺牲。一个大无畏的革命家形象昂然屹立在舞台之上。
其二,本剧展现了作为党的监察委员会主席,王荷波清廉刚正、磊落光明的人格风范和精神品性。在他要离开浦镇时,工人们依依不舍,给他送来了礼物,可他绝不收取一分一毫,只接过工人们为他做的牌匾,将上面的四个大字“品重柱石”当成是对于自己的鞭策。他语重心长地说:“一个人、一个政党,只有品重,才能成为真正的柱石!”他的人格魅力吸引着老工人陈师傅,他让自己的女儿冬梅和女婿季平海跟随王荷波走上革命道路。
到了上海后,季平海开始搭建安乐窝,引起了王荷波的警惕,他告诫年轻人不要追求权力和安适:“我们时刻都要记住,如果有一天我们不与人民同甘共苦了,那我们必将背离人民,我们的事业也将在迷茫中被毁掉啊!”在革命低潮的血雨腥风中,意志软弱者一个个叛变投敌,给党组织带来重大损失,王荷波宁肯牺牲自己,也要保护组织。戏剧塑造了王荷波这样一位有理想、有信仰、严于律己、廉洁自律、忠诚干净的革命者形象。
其三,话剧也表现了主人公的情感世界和心理空间。正如在讨论会上戏剧评论家欧阳逸冰所言:“这部戏做到了史实性和戏剧性结合、叙事性与抒情性结合,让人物有血有肉,有情感,有灵魂,生动地再现了人物。”王荷波为了革命事业在外奔波,舍生忘死,然而无情未必真豪杰,怜子如何不丈夫,他对母亲感情很深,时刻牢记母亲的殷殷嘱托。戏剧以表现主义的手法,展现了他与母亲跨越生死的心灵对话。母亲希望他做林则徐那样有骨气的人,他便以林则徐“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诗句自勉。尽管他常年抛家别舍,但对于妻子、孩子,他真心牵挂、惦念,他的爱是有大情怀的。临行前他唯一的嘱托是请求党组织对他的子女加强革命教育,千万别走和他相反的道路。对于战友、工友,王荷波是父兄,是主心骨。冬梅因为丈夫出卖了王荷波,痛恨不已,举枪相向,反衬了王荷波的人格魅力。此剧对王荷波革命情感的表现真切感人,令人回味。
其四,此剧的舞台表现形式也很有创意,它展现波澜壮阔的革命斗争进程,追求一种大气磅礴的震撼性史诗效果。一些戏剧场面,如宣读入党誓词、拦截复工火车、向军阀开炮、英勇就义等,带有庄严、整饬、肃穆的特点,在音乐和灯光的衬托渲染下,显示出了戏剧的仪式感和带入感,将人们带回到往昔的峥嵘岁月,从而对革命者的人格精神产生深深的感佩、景仰之情;同时,这些精心处理的戏剧场面,也让人们情不自禁地抚今追昔,感悟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我们深信,王荷波和他所代表的理想信念、忠诚担当、廉洁清正的品性是我们的精神财富,红色革命基因一定会在后人的精神血脉中得以传承。
(作者宋宝珍系中国艺术研究院话剧研究所所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