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所在的位置:首页 > 宣传教育 > 正文

【微也足道】孔子对"以德报怨"怎么看?

时间:2015-05-15 11:09:43 文章来源:中央纪委监察部网站

  《论语·宪问》载:“或曰:‘以德报怨,何如?’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意思是,有人向孔子请教,以恩德去回报仇怨,怎么样?孔子反问如果报答仇怨要用恩德,那么,受人恩惠之德又将何以报之?可见,孔子不主张“以德报怨”,而是主张“以直报怨”、“以德报德”。孔子的核心价值是讲“仁爱”。他说:“仁者,爱人。”以此出发,似乎理所当然会认为孔子赞同以仁爱的宽容精神对待结怨者。但是,孔子所说的“仁爱”并非无原则的爱,而是有着鲜明的原则性。孔子的“仁爱”落脚于“道义”,“义者,宜也”,即“应该如此”。孔子主张的仁者“爱人”即是指爱那些讲道义的君子和仁者,远离那些背信弃义、巧言令色的“小人”。他说:“巧言令色,鲜矣仁!”“巧言、令色、足恭,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孔子又说:“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这些言论,都体现了孔子仁爱的价值观,即真正的仁者是有是非观念的人,懂得好者当好之,恶者当恶之。孔子十分讨厌、贬斥“乡愿”,明确指出“乡愿,德之贼也”。可见,那种无原则的糊里糊涂的爱,那种无区别地滥施感情,孔子是不赞许的。因此,孔子对“以德报怨”并不认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