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所在的位置:首页 > 说案明纪 > 正文

宜城电视问政常态化成效凸显

时间:2014-08-20 10:26:21 文章来源:襄阳市纪委监察局
    今年3月以来,宜城市电视问政活动走向常态化,每月推出一期电视问政节目,切实纠正和解决了一批损害群众和企业利益的突出问题,问出了好作风,问出了正能量,深受老百姓喜爱。


    一、坚持三个到位,问政保障有力


    一是领导指导到位。市委书记李诗、市长郭静每期主动听取问政节目筹备情况并收看,经常提出指导意见。市委常委、市纪委书记罗兴斌亲自审查把关每期问政的各个步骤、环节。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武义泉主动协调政府相关部门解决问政活动中反映的难点问题。每期电视问政节目现场,均有市政府相关领导都应邀出席,节目后及时指导和督促分管部门整改落实。二是专班人员到位。成立了电视问政工作办公室,抽调9名工作责任心强、政策水平较高、工作能力较强的同志专司电视问政工作。三是工作责任到位。先后制定了《电视问政工作路径图》、《关于进一步开展电视问政活动的实施方案》,对电视问政活动进行了全面规范和细化。


    二、注重三大创新,问政严谨有序 


    在对电视问政每个环节进行精心设计,严格操作的同时,特别注重在问题收集、主题内容和运行程序上进行创新。


    (一)线索收集“立体化”。一是公开向社会征集线索。在宜城电视、广播、网络、公众电子显示屏发布电视问政线索征集公告。二是利用投诉平台收集线索。通过“12345”热线、政风行风热线、政风行风信箱、新闻媒体全面收集群众投诉反映的热点难点问题。三是组织有关部门收集线索。定期召开由市人大办、市政协办、市委督查室、市政务督办室、市政务服务中心和市信访局有关负责人参加的碰头会,共同研究梳理问政线索。四是开展明察暗访收集线索。每月组织专班进行一次明查暗访,收集“四风”问题线索。对以上四条渠道收集的线索,每月进行一次汇总整理,为每月问政主题的确定、问题的选择和暗访短片的制作打下基础。


    (二)主题选择“多样化”。坚持一期一个主题,一个主题安排多个问题进行问政,丰富电视问政内涵,提高了社会关注度。每期问政的主题,主要围绕市委、政府重大决策部署落实、重点工作、民生实事办理和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办理情况进行确定。每期问政内容,主要突出针对性、可改性和代表性,选择6至10个具体问题。


    (三)运行程序“规范化”。每期围绕 “谁的责任”、“如何解决”、“何时解决”等三个要素依次进行。现场组织采用“上期问题整改电视短片+本期问题揭露电视短片+主持人和群众代表质询+官员回答问题和整改承诺+观众代表评价+特邀嘉宾点评”模式,确定5至6名被问政对象,选择20名群众代表对被问政对象提出质询和评价,邀请两位专家学者进行点评;每期市级有关领导和被问政单位领导班子成员及中层干部作为现场观众。每期录制后在宜城电视台相关频道和市区公众电子显示屏连续播放一个月。


    三、建立三种机制,问政突出实效


    (一)建立督办机制,强化整改落实。出台了《宜城市“电视问政”跟踪督办实施办法》,在宜城电视台设立了“电视问政追踪”栏目,对整改落实情况进行跟踪督办和宣传报道。电视问政活动开展以来,共问政单位24个,解决问题37个。全市各单位举一反三,及时整改群众反映的热点问题81个,解决影响企业生产经营的难点问题21个,进一步密切了干群关系,打通了经济发展快车道。今年上半年,全市完成生产总值100亿元、固定资产投资90亿元、公共财政预算收入100226万元,同比分别增长12.5%、28%和34%。


    (二)建立问责机制,强化责任担当。建立曝光问题问责制及整改工作问责制。对节目中曝光的问题,凡存在问责情形以及整改不到位的,一律严肃追责问责,有力促进了干部转变作风。今年在电视问政活动中,先后对23名相关责任人进行了问责处理,有力促进了干部转变作风。


    (三)建立长效机制,强化成果巩固。通过组织开展电视问政活动,该市先后完善各项制度86项,其中,市级3项,各部门83项,初步形成了管用的长效机制。如针对问政活动中反映的工业项目建设审批慢、水电气报装难、中介机构服务要价高的问题,市委、市政府及时制定出台了《宜城市工业项目并联审批流程》和《宜城市水电气报装及中介机构涉企服务管理办法(试行)》,进一步优化了发展环境,吸引了大批工业企业落户宜城。今年上半年,全市新签约落户工业项目达到39个,合同投资总额达到100多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