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基层干部从频繁"迎检"中脱身
近年来,过多过频的督查检查考核让地方和基层应接不暇、不堪重负。切实解决好这一基层痛点,为干部减负松绑,是基层普遍心声,也是确保基层更好抓工作落实的重要保障。
检查名目繁多 考核层层加压
必要的督查检查考核,能发现工作部署落实是否到位,是推进工作的重要手段。但过多过滥甚至没有必要的督查检查考核,已成为不少基层干部的不能承受之重。有的检查考核重过程、轻实效;有的现场检查不深入实际,盲人摸象、以偏概全;有的对检查考核工作统筹不够,存在多头考核、搭车考核等问题。
浙江省纪委监委在基层察访时发现,督查检查考核过多过滥,以及其中的形式主义、官僚主义表现,成为大家反映相对集中的问题。丽水市青田县一名乡镇干部说,自己一天最多接待过四五个批次的检查组,“经常这边还没接待完,下一个检查组又来了。”在他的印象中,一周没有检查的情况很少。
不仅迎接检查任务繁重,一些填表自查也成了许多基层干部的重负。凡检查必看台账,以“留痕”为借口,弄得“台账如山,经常加班”。
湖南某乡镇脱贫攻坚任务很重,本应该把主要精力用在帮助贫困户发展生产上,但要填的各种表格材料实在太多,一年下来该乡镇购买填表的纸张和油墨,就花了30多万元。浙南某镇为应对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工作验收,专门安排两人用半个多月时间做台账,叠起来超过2米高。一些基层干部反映,现在有专门编表格、造表格的“表哥”“表姐”;大学生村官、第一书记的主要任务就是做台账;9个社区干部,3个专门做台账。
即便有了省时省力、省事省物的政务APP等新应用,也无法阻挡一些地方和部门督查检查考核的形式主义之风。有的地方同志反映,当地实行APP巡河机制以来,本来河段长只需要将相关巡河信息通过APP上传报告即可,但为了“面子上好看”“考核多加分”,依然重复制作纸质台账资料。为争取考核“高分”,少数基层单位在制作台账时一味求全求多。
一些地方甚至还存在考核指标设计脱离实际的情况。如部分县反映乡镇对规上企业的产值考核普遍按上级的考核要求上报,而不是按实际产值上报,造成统计数据失真。在医改中,甚至出现医生开出一种治白血病的特效药处方,却让病人到药店去买的情况,原因是药价昂贵,医院配该药影响“药占比”指标考核。
督查检查考核是上级督促下级改进工作的重要手段,初衷是防差堵漏、激发干劲,也能够防止基层工作浮于表面、流于形式,推动中央决策部署贯彻落实。但当督查检查考核也感染上了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名目繁多、重复扎堆、层层加码、兴师动众,甚至夸张到在民生领域弄虚作假时,何尝不是基层的“不可承受之重”。
深挖“病灶” 查找问题根源
有的部门热衷于做虚功、玩花活,不下功夫解决实际问题,总想着设置种种名目假装抓落实;有的急功近利,眼里只有“政绩”而不顾基层实际,恨不得让基层“今天刚结婚,明天就生娃”;有的动辄把任务分解下压,将本该自己承担的责任甩给基层,以“层层传导压力”为名行“层层推责甩锅”之实。
督查检查考核,本来是推动工作、改进作风的抓手,为何在一些地方却成了“瞎折腾”的帮手?除了方式方法不当,更深层的原因还在于形式主义、官僚主义这个顽疾作怪。
首先是思想上、意识上的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病根依然存在。长期关注党的作风建设的中国矿业大学(北京)廉政研究中心执行主任刘金程认为,有的地方党委政府和领导干部在工作中,对形式主义形成了路径依赖、惯性思维。正所谓“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在实际工作中,这种惯性思维难免会导致一面反对形式主义一面又大搞形式主义、一种形式主义消弭另一种形式主义渐生的怪现象。
其次是上行下效的风气大行其道。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基层的形式主义,根源不在下面,而是上行下效。”对上忙迎检不胜其烦,对下搞检查层层加码。应付完上面的监督检查,立刻开展对下级的监督检查,非此不足以向下级施加压力;上级督查三次,对下就增加到五次,非此不足以体现对上级的尊重……正如中央党校教研部教授戴焰军指出的,“说起这个东西,党内党外、干部群众都讨厌,但就是这种大家都讨厌的东西,现实生活中却经常看得见,有时甚至大行其道,有的人一边批评一边搞,批评得痛心疾首,搞得认认真真。”
此外,还存在因属地管理泛化导致基层疲于应付的现象。属地管理泛化,反映的是一些部门和领导既想当领导又不敢担当的心理。没有明确的工作思路、没有明确的工作任务……就依靠各种文件把责任层层下推,用检查考核来“推进”工作。考核越来越多、越来越繁,层层加码,搞得基层穷于应付。
“一些机关部门的本位主义明显,不会站在乡镇基层的角度看问题、办事情,条条往块块上推责任。”浙江省浦江县的一位乡镇负责人直言,上级职能部门越来越多地进行督查检查,把前期的贯彻执行和责任落实过多压给乡镇,这让不具备执法权也没有专业执法人员的乡镇感到十分吃力。形式主义、官僚主义背后其实是部分党员干部的思想认识出现了偏差,整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就要深挖“病灶”,对症下药。
改进方式方法 激励担当作为
着力解决督查检查考核过多过频、过度留痕的问题,要坚持抓重点、抓关键。
“不能一味要求基层填表格报材料,不能简单以留痕多少评判工作好坏,不能工作刚安排就督查检查、刚部署就进行考核,不搞花拳绣腿,不要繁文缛节,不做表面文章……”2018年,中办印发的《关于统筹规范督查检查考核工作的通知》,对改进督查检查考核作出了明确规定。
开展专项清理,从中央和国家机关做起,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坚决撤销形式主义、劳民伤财、虚头巴脑的督查检查考核事项,大幅度压缩数量。据了解,中央和国家机关有关部门督查检查考核事项已从900项精简至159项,清理率达82.33%。全国各省区市紧跟而上不掉队,这一趋势有望延续。
北京大学廉政建设研究中心副主任庄德水则认为,要摒弃惰性思维,不能过分追求形式上的台账和记录,而应关注政策实效和群众感受,让基层真正从繁琐的迎检工作中解脱出来,做到在“减负”的同时“提质”。
浙江省杭州市下城区干部小陈建议,上级各部门也要多协调沟通,变“单兵行动”为“联合作战”,变“花拳绣腿”为“真刀真枪”,变“匆匆来去”为“深入查访”,尽量减少对基层的打扰,确保各类督查检查考核更加务实、更有针对性。
在改进督查检查考核方式方法的同时,还要树立鲜明导向,激励基层干部担当作为。陕西省延安市作出了探索,印发《关于进一步激励广大干部新时代新担当新作为的实施意见》,明确提出要推进干部能上能下,大力选拔使用敢担当善作为的干部,在全市推荐筛选出担当作为的10名干部典型,同时对推进工作不力的5名市直部门主要领导进行免职处理。
社会主义是干出来的。共产党人从胜利走向新的胜利,靠的是“实干”二字。各级各部门要强化督查检查考核结果的分析运用,鲜明树立重实干重实绩的导向,对政治坚定、奋发有为的干部要褒奖和鼓励,对慢作为、不作为、乱作为的干部则应当严肃问责并通报曝光。中国纪检监察报 颜新文 黄也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