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所在的位置:首页 > 廉政要闻 > 廉政要闻 > 正文

坚定文化自信 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 共建美美与共的文明百花园

时间:2023-12-08 08:41:43

来源: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 发布时间: 2023-12-08 06:00 

  12月3日,首届“良渚论坛”在浙江省杭州市举办。作为论坛的重要组成部分,“艺汇丝路”访华采风作品展在余杭区梦栖小镇开展,展现了各国艺术家眼中可信、可亲、可爱的中国。图为游客在参观展品。

图为良渚古城遗址公园。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12月3日,首届“良渚论坛”在浙江省杭州市举办。习近平总书记在贺信中指出:“相互尊重、和衷共济、和合共生是人类文明发展的正确道路。希望各方充分利用‘良渚论坛’平台,深化同共建‘一带一路’国家的文明对话。”文明如水,泽润无声。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人类应对共同挑战、迈向美好未来,尤其需要文明的滋养和引领。记者就此采访了中央党校“中华文明与中国道路研究”项目组首席专家、文史教研部中国史教研室主任王学斌。

  良渚遗址的发现为中华文明五千年找到了实证,为世人认识真实、全面的古代中国和现代中国提供了一个独特的历史文化窗口

  记者:习近平总书记在贺信中指出:“良渚遗址是中华五千年文明史的实证,是世界文明的瑰宝。”为何选择良渚作为共建“一带一路”国家文明对话的窗口与平台?

  王学斌:在中华文明史中,良渚文化有着独一无二的地位:良渚遗址的发现,为中华文明五千年找到了实证。

  良渚古城以其300多万平方米的规模和高大坚固的城墙,将此前发现的反山贵族墓地和30多万平方米的莫角山宫殿高台合围在了城的中心,这在规模和等级、布局等各个方面都足以证明良渚古城是长江下游太湖流域为核心的良渚文化的都城。城作为文明起源的重要标志是极为关键的。恩格斯曾有过一个经典阐释:“在新的设防城市的周围屹立着高峻的墙壁并非无故:它们的堑壕成了氏族制度的墓穴,而它们的城楼已经高耸入文明时代了。”良渚文化城址面积广大,它的营建,需要调动大量的人力和物力,需要严密的管理制度,而且具有都城性质,是聚落的层级分化、阶级分化的集中反映。城市内的宫殿建筑、祭坛、大墓以及玉器和精美的陶器等贵重物品是贫富分化和阶级分化及至阶级对立的集中反映,用玉制度的形成也表明良渚文化已踏入文明社会。在多处良渚文化遗址的堆积中,都发现了属于人工栽培的籼稻和粳稻;不仅如此,还发现有大面积的稻田、道路系统和灌溉系统。更为重要的是,在良渚城址周边发现了大型的水利设施,这是世界上迄今发现最早的堤坝系统之一。良渚城址和外围水利设施的建设不仅是良渚社会进入文明阶段的重要标志,而且其治水用水系统的形成和古埃及文明与古美索不达米亚文明的形成机制相似。

  2019年7月6日,在阿塞拜疆的世界遗产大会上,良渚古城遗址获得全票通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给出的理由认为,良渚古城遗址展现了“早期区域性国家形态”。中国和古埃及等世界早期文明一样,在距今5000年左右同步进入了国家文明社会。良渚古城遗址为世人认识真实、全面的古代中国和现代中国提供了一个独特的历史文化窗口。

  良渚文化的意义,不仅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作为世界文化遗产,良渚古城遗址填补了《世界遗产名录》中东亚地区新石器时代城市考古遗址的空缺,在人类文明发展史上堪称早期城市文明的杰出范例。良渚古城遗址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也证明了我们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的重要意义,实现了文明定义的中国叙述。传统的西方学术界认定文明需要“三要素”:冶金术、文字和城市。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根据中国的材料,尤其是良渚古城的发现,兼顾其他古老文明,提出了判断进入文明社会标准的中国方案——生产发展,人口增加,出现城市;社会分工和社会分化不断加剧,出现阶级;权力不断强化,出现王权和国家。这一文明定义和认定进入文明社会的中国方案,不仅在中国的良渚文明有效,在其他古文明中也可以看到。这说明,这一标准具有普遍性。良渚古城遗址成功申遗,也意味着国际学术界对这一中国方案的认可,意味着我们的中华文明探源工程为世界文明起源研究工作作出了原创性贡献。

  中华文明在与世界各文明交流互鉴中不断获取新的滋养,不断守正创新,树立起一座座文明高峰

  记者:习近平总书记在贺信中指出:“在悠远的历史长河中,中华文明以独树一帜的创新创造、一脉相承的坚持坚守,树立起一座座文明高峰。”在您看来,中华文明何以能够在历史长河中树立起一座座文明高峰?

  王学斌:作为世界四大古文明之一,中华文明具有非常重要且不可复制的特性,就是突出的连续性,一脉相承、不曾断裂,历经五千多年延续至今。这是基于独特的地理气候、自然格局、文化支撑等综合因素的结果。正是因为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连续性,所以我们能够不断在不同历史时期创造出新的文明形态和文明成果。连续性是中华文明最为鲜明且基础的特质,也是中华文明能够树立起一座座文明高峰的最基本因素。

  连续的基础是创新。能够“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不断自我更新、与时俱进,是中华文明的另一个突出特性。中华文明突出的创新性是与连续性融为一体,须臾不分的。创新与创造,绝非全面否定历史式的推倒重来,而是在尊重传统前提下的自我更新。得益于中华民族守正不守旧、尊古不复古的进取精神,中华文明历经五千多年的历史变迁,始终一脉相承、充满生机活力,在继承创新中不断发展。连续性、创新性,正是习近平总书记在贺信中所提到的“坚持坚守”“创新创造”,让我们能够在悠远的历史长河中树立起一座座文明高峰。

  同时,这一座座文明高峰,实际上也是在不断与其他文明的交流互鉴中形成的,这体现了中华文明突出的包容性。文明如果不流动、不交流,就要走向枯竭。习近平总书记在贺信中指出:“中华文明开放包容、兼收并蓄,不断丰富发展、历久弥新,不断吸取世界不同文明的精华,极大丰富了世界文明百花园。”中华文明正是在与世界各文明交流互鉴中不断获取新的滋养而不断守正创新的;同时,中华文明也在与世界文明交流互鉴中将自己的优秀文明成果传播到全世界。这种包容性,与我们独特的文明起源和发展密切相关。著名考古学家苏秉琦先生曾提出中华文明起源“满天星斗”的形象描述:“一时,中华大地文明火花,真如满天星斗,星星之火已成燎原之势。”中华文明从不是单一的,而是由多个文明汇聚发展起来的,红山文化、龙山文化、二里头文化、仰韶文化、陶寺文化、三星堆文化等各有特性,散布在古老的大地上。正是因为我们的文明是“满天星斗”、多点起源,才能够形成多元的文化,才能在发展过程中的不同时期汲取不同地域的文化资源。

  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慎重考量道路、文明与命运的关系,推动不同文明和谐共处、相互成就

  记者:本届良渚论坛以“践行全球文明倡议,推动文明交流互鉴”为主题,习近平总书记在贺信中强调:“相互尊重、和衷共济、和合共生是人类文明发展的正确道路。”如何理解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推动文明交流互鉴的重要意义?

  王学斌:当前,各国命运前途紧密相连,不同文明包容共存、交流互鉴,在推动人类社会的现代化进程、繁荣世界文明百花园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今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全球文明倡议,提出“共同倡导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坚持文明平等、互鉴、对话、包容,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文明包容超越文明优越”。这是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总结中华文明的智慧和突出特性,同时高度把握当今世界人文交流迫切诉求的脉搏,从而为人类文明进步提供的中国方案。

  从中国自身来看,立足于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国要发展,就必须谋求稳定、和平与繁荣的国际环境,这就要求我们秉持立己达人的心态,通过文明对话来稳定外部环境。改革开放以来,我们的一个基本判断是“和平和发展是当代世界的两大问题”,在此基础上我们才能实现不断发展。世界需要安全秩序,这也是中国继续发展的内在需求。

  各国现代化道路的探索必须基于自身文明的根性之中。现代化包括工业化的基本内容,也包括政治思想、生活观念、文化修养等内容,其中不少部分又是由工业化这一大变革过程所必然引起而发生的。推进现代化建设,倘若一味模仿西方模式,不立足本国国情、本国特色和本国实际,无疑会引发文明的灾厄。换言之,中国式现代化的探索,必须深深扎根于五千多年绵延不绝且深厚丰赡的中华文明沃土之中。所以我们倡导坚持文明平等、互鉴、对话、包容,充分挖掘各国历史文化的时代价值,推动各国优秀传统文化在现代化进程中实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这是一百多年来中国共产党伟大实践的宝贵经验概括。

  环顾世界,各国都有着强烈的文明对话的“渴求”。当前,世界经济复苏乏力,地缘冲突不断加剧,人类又一次站在历史的十字路口。如何穿越艰险的“山重水复”,为人类博得一片可贵的“柳暗花明”?唯有通过良性的文明对话,方能达成共识,进而并肩前行。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吹灭别人的灯,并不会让自己更加光明;阻挡别人的路,也不会让自己行得更远。”各国应积极开展良性的文明对话,从而取长补短、百花齐放。所以,我们倡导的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全人类共同价值,不搞意识形态对抗的主张,并积极推进全球文明对话合作网络的构建,意在促进各国文明对话的路径更明确、平台更宽广、机制更完善。

  梳理全球发展倡议、全球安全倡议、全球文明倡议提出的前后逻辑与内涵价值,不难发现:安全是发展的前提,发展是安全的动力,文明是发展与安全的土壤,同时发展与安全又是文明演进与前行的途径。各国应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慎重考量道路、文明与命运的关系。致力于各自文明的传承、发展与创新,文明对话是须臾不可离的方式,也是极大丰富世界文明百花园的必然要求。此次举办良渚论坛,一方面是展示以良渚文化为代表的灿烂多姿的中华文明,让八方来客真切感受中华文明的悠久、开放、包容,客观看待中国式现代化对人类文明新形态的探索;另一方面,通过文明对话推动心灵相通,增进不同文化相互理解、相互尊重、相互信任,努力将“一带一路”建成“文明之路”,在推动落实全球文明倡议的实践中,努力形成各国文明相互交融、美美与共的新局面。